骨化纤维瘤的记忆耳鼻喉医生手记
前言:医院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窥镜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偶尔得到珍稀难得的内窥镜技术顶级专家周兵教授的手记。想起周兵老师在鼻内镜技术学习上谆谆的教导、其言犹在耳;他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提携鼓励后学的情形历历在目!如此真切真实的人和事,能够很好启发成长中的耳鼻喉科医生,成功与付出、有心与坚韧,每读一遍都会发人深省!
有人遇挫变弱,有人愈挫愈强。
年,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是铸造我性格的一年,是影响我一生的一年。
今天,公元年5月23日,在团队的配合下,完成了1例复发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有影像导航引导,有高速电钻研磨,”浴血奋战”6个小时,出血ml,完成肿瘤切除,包含的的技术内容有影像导航技术、经鼻改良Lothrop手术、鸡冠切除、蝶窦扩大开放及视神经管开放,还包括单双极电凝和纤丝速及纱等止血方法的运用。迄今为止,骨化纤维瘤已经做了不少,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尤其是不少病人是以视力障碍为主诉求诊的,术后无视力下降的病人,大部分是视力改善,表明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已经公认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治疗方法首选鼻内镜手术。但是,回顾鼻内镜外科技术初创时期的90年代,局面则完全是另一码事!
那年,一个女病人因为视力不好,在外院检查发现后筛窦里有占位病变。医院,最后收到鼻科病房了。收入院之后,经过鼻窦CT扫描发现是右侧后筛和蝶窦的占位,骨性,毗邻视神经骨管。其他的问题都还没有。我还不太明白应该诊断为什么,于是,召集主任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当时的科主任都参加了,很快有了初步诊断,是骨化纤维瘤。但是采用鼻外入路还是鼻内入路,有分歧。分歧的原因其实就是有了鼻内镜,人们开始有意识对一些局限鼻腔和鼻窦的病变采用经鼻入路手术,但即便这样,对鼻内镜手术仍有很强烈的抵触。就这个病例,我看到病灶确实局限,就提出经鼻手术。当时很多医生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从未有人用经鼻入路方式切除骨化纤维瘤,若在当时有意识写SCI,一定会发表的!因为无文献报告,所以对能否经鼻完成手术切除,没有任何信心。另一方面,我们经鼻完成了不少鼻腔肿瘤手术,十分好奇经鼻能否切除骨性肿瘤。我自己当然觉得经鼻可以完成肿瘤的切除,其他的没有想。也许是我的执着最后决定由我来手术。但周围的环境明显有"等着瞧"的情绪,因为,对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质疑还持续存在着。第二天,我是在众人的围观下手术的,过程还可以,有些出血,瘤体有软木塞的感觉,这是我首次对骨化纤维瘤的感觉。做到最后,纸板周围的瘤体的骨壳已经剥离干净,只剩下视神经管周围的骨壳。怎么办?当时,没有电钻,骨壳很硬。若放在今天,我就收手了,但在当时,两种情绪在作崇,一是一定要拿下,才是最完美的;二是这么多人看着,不能掉链子。我试图用剥离子,但骨头较硬,而且顾忌视神经,没有奏效。这时候,周围观战的人七嘴八舌,纷纷出谋划策,很快,骨凿派占了上风。某主任站起身,亲自挑选了一个中等号的圆凿。我问,能用吗?答曰,没有问题,断过桥(中耳手术的一个过程)把?一样!我没有把握,因为在这个手术中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切除骨化纤维瘤,第一次在鼻内镜下切除骨化纤维瘤,第一次面临视神经管开放减压的处理,等等。我虽然没有太着急,但苦于没有好办法。骨凿拿到台上了,用吧,因为没有别的办法。??????,骨凿的确帮了大忙,运用断桥的技巧,顺利地把视神经骨管上的瘤体骨壳切除,同时,也就开放了视神经骨管。手术顺利结束了,此时的内心在闪过了片刻的欣喜后,就被一种不安取代了。病人苏醒后,没有任何异常,平安送回病房。
第二天早上照常上班,路上遇见了值班医生:周大夫,那个病人说眼睛看不见了。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还是很冷静地回答了一句:是吗。我随即看了一下病人,接着和导师汇报并请示怎么处理。依照导师的叮嘱,病人带到门诊鼻内镜室后,导师迅速取出了填塞的纱条,镜下看肿瘤切除的还可以,眶骨膜及视神经鞘膜都完整,推测视神经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受到刺激了,因为视神经本来就非常娇气,且术前也已经表现为视力下降。指示马上拍视神经管CT扫描。CT扫描结果显示肿瘤切除的很彻底,视神经管已经开放,其他无异常。接着要做的是营养神经的药物,几天下来,没有效果。病人开始对此有不满情绪,沟通后没有得到满意结果。但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风暴席卷而来。我经历了执业生涯的第一次:医疗投诉和诉讼。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源自内部的不和谐的声音,一些本来就质疑的声音就此事之后放大了,我并未吓倒,或许是像初生的牛犊。我更多的是反思原因。但我的导师却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当时鼻内镜手术刚刚起步,还未被广泛认可,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由事及人,由人及事,一些人借机贬损刚刚起步的事业,本来就如履薄冰,却又雪上加霜。我的真正的压力来自于此,迄今深感愧疚!最后的结果是经过了非常曲折的过程结束了。现在想起来,这个经历对于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体验了"第一次尝梨子"的滋味。酸甜苦辣咸麻,一应俱全;第二是经历了由专业问题引发的表面上看是专业争论的种种是非之争;三是经历医疗纠纷和诉讼的过程,心理上得到一次洗礼和历练。从这些经历中,我也懂得医生的行为对于病人和医生自己都是一种考验,理解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医生要能伸能缩,换句话说,成熟的的医生,或者从业选择做医生的人,应该具备一个素质,即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随着能力的提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向前,什么时候转身,什么时候停止。医生心中的的目标和病人是一致的,但就现实来说,治愈,是一个奢侈的目标,医生需要做的是安慰,最大程度缓解病痛。从那以后,虽我自己比较冷静地对待疑难病例,琢磨,渐渐成为一个习惯,迄今,完成了很多复杂的颅底骨化纤维瘤切除手术,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挫折,让自己变的更强大。
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印证了医生的成长,是需要代价的,期间我们的病人为此付出很多,所以要感谢他们。如果有意外发生,则要说对不起,那不是我们的初衷。要知道,医学因此而进步,病人同样为此作出贡献;我们的导师付出很多,因此,永远要记住两个字:感恩!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wyc.com/qwlbys/6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产后肩颈不通,忍忍就过去了当心影响奶水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会有乳腺纤维瘤乳腺纤维瘤怎样治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