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何任乳岩与乳癖乳房
乳岩与乳癖
乳岩(亦作癌)、乳癖均为中医学的病名,病者有区别。
(一)辨析
就乳癌来说,初自乳中结块开始,如枣栗,渐次增大,无痛无痒,无红无热,偶或略感隐痛。此证源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治法上强调“速”字。所谓“速宜外用灸法,内服养血之剂,以免内攻”。并指出“若年深日久,即潮热恶寒,始觉大痛,牵引胸腋,肿如覆碗,按之坚硬,触摸之形如堆粟,或高凸如岩顶。肉色光亮。或有腐溃者,其患处深如岩壑,翻花突起,痛疼连心。斯时五脏俱衰,百无一救”,这是对乳岩的症状描述,与目前中西医籍上所述乳腺癌颇为一致。但中医古籍在对乳岩的描述中有时也往往将“乳癌”、“乳疳”(类似乳腺结核)症状相混同。因而在参阅中医古籍亦应加注意区分。
乳癖,或称“乳核”。病名见于《中藏经》,或称“奶脾”、“奶积”。多由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气滞痰凝而成。症状是乳房中生肿块,形如梅李鸡卵,或呈结节状,质硬无痛,推之可移,无寒无热,皮色不变。可随喜怒消长。此症类似乳腺增生及乳腺良性肿瘤。其治亦宜疏肝解郁,化痰消核。
乳部结块,除了乳痈(又称妒乳、吹乳、类急性乳腺炎),有乳汁不畅,全身可有恶寒发热,局部焮红疼痛,易于辨证。在结块初起时,是乳癖、乳痨、乳岩都不易立即分辨区别。目前则借助于仪器,或病理诊断结合,辨析已比较清楚。
西医学对乳部核块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大体上常见的是乳房癌、乳腺小叶增生、乳房纤维腺瘤。
乳房癌发病率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发病年龄在40~60岁居多数(男性也有乳房癌,但发病率极低)。往往是体检或患者无意中发现,易被忽视。肿块渐大,侵入周围皮肤或肌肉,与之粘连固定;乳头内缩、抬高,有时有血性黏液溢出;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乳块其至可以溃烂,常转移到肺、骨、肝。乳房癌在乳房肿块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乳房良性肿块也有恶变可能。乳房癌常用手术切除、放射、激素、抗癌化疗等法治疗。
乳腺小叶增生或称囊性乳腺病,为妇女多发病,常见于25~40岁间,肿块常多个发生,可局限于一侧,一只或两只乳房。为颗粒状结节,小者如豆粒,大者结集成块,与深都组织并无粘连。常有乳胀痛,月经前胀痛更甚。此症虽为良性病患,但患者发生乳癌的机会较正常妇女为多。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对此症西医对一般症状较重者,常在一定时间注射丙酸睾丸酮。
乳房纤维腺瘤是18~25岁青年妇女的常见良性肿瘤,症状为乳房内发生单个肿块,质地较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推动,生长缓慢,与月经周期并无影响。但妊娠时肿块可增长较快,足见雌激素与此症亦有关。虽属良性但仍有恶变可能,故常用手术切除。
综上所述,对乳房肿块的简单鉴别:一是发病年龄各有不同。二是乳房癌病程发展较快,而小叶增生及纤维瘤则较缓慢。三是乳房癌无痛,纤维腺瘤亦不痛,小叶增生有周期性胀痛。四是癌及腺瘤肿块单个;小叶增生肿块多个,为多数颗粒状肿块。五是乳房癌肿块边界不清。纤维瘤边界清楚;小叶增生分散或密集小肿块。六是癌块质地较坚硬;而纤维瘤及小叶增生中等度硬。目前大体上以这些作为鉴别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需做仪器摄片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
如上鉴别,乳癌大体上中西医名称和症状相类同。乳癖则包括了乳腺小叶增生和乳房纤维腺瘤在内。
(二)例案
1、乳癌
宋某某,女,38岁,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今年3月发现左乳有硬块,初似硬饼未加重视,渐渐增大,无痛,近来月经量多。医院诊断为乳房癌,决定做手术摘除。因肿块过大,拟先做光疗10余次。经检视左乳房外上方有边界不清约9cm×8cm之硬块,推之不活动。苔白微腻,脉弦细。血白细胞3×/L。因考虑体力较差,为了适应将做手术之需要,又因患者正虚邪实,先予以扶正为主,并以益气血合抗癌。
用:太子参、黄芪、当归、绞股蓝、薏苡仁、猪苓、红枣、猫人参、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半枝莲(7剂)。
8月19日二诊,上方服1星期,今日检血白细胞5×/L,光疗仍继续而睡眠已安,尚感疲乏,苔白脉弦。乃于前方中去七叶一枝花,加白术。
以后又做光疗,每周5次。由于照光面积较广,一度出现口渴、脱发、厌食、吞咽有梗塞感,白细胞再次降低等现象,放停止光疗。单以中药:西洋参、黄芪、绞股蓝、薏苡仁、当归、平地木、茯苓、白术、红枣以及山慈菇、山海螺、蒲公英等药加减出入服用。胃口渐开,体力健复。于9月底做肿瘤切除术,术后继续用扶正祛病中药调治。
2、乳癖
(1)樊某,女,25岁,工人。年6月12日初诊。
双侧乳房有多个颗粒样小肿块,如绿豆样集结。时时胀痛,月经将行之际胀痛更甚,巳历2个多月,苔白脉弦。
即予疏肝散结。处方以逍遥散加青橘叶、蒲公英、八月札、小金丹。
连服2个月左右,粒状结块消失。
(2)钱某,女,38岁,年6月29日初诊。
初诊自感两乳有块,作痛,胸部有紧箍感。月经前及受气恼则更痛。医院B超检查。提示双乳纤维瘤增生。右略大,左略小。苔薄脉弦。先予疏散。
处方:柴胡、白芍、夏枯草、炮穿山甲片、山慈菇、蒲公英、八月札、王不留行、青橘叶、炙鳖甲、牡蛎、小金丹等药加减出入。
连续服用1个月后,局部肿块缩小,胀痛减轻。又续服而渐次消失。
(三)要义
余意认为,对于乳癌与乳癖二类病,首先需要分辨,区别治疗,不可含糊。前人曾告诫谆谆:“乳核按之坚硬,不移不动,时时隐痛,或不痛,皮色如常,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沉延日久不消,轻则成乳痨,重则成乳岩,慎之慎之。”可见在未明确诊断之前,决不可轻率对待。
乳癌的治疗,原则上与其他肿瘤的治疗总体战略相同。尽管肿瘤的成因极为复杂,很多因素可以致癌,但根本还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的体质及脏腑经络等因虚而使癌邪毒聚,造成气化紊乱,诸症叠起。因此,治疗癌肿的原则,还是“扶正祛邪”。扶正是主要的、持续的。目的在于尽量调动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我常用人参、黄芪、茯苓、猪苓、绞股蓝、白术、甘草、当归、天门冬、薏苡仁、红枣等以补气益养,而抗癌祛病则视机而行。目前由于见到的患者多已行过手术或进行光疗、化疗的情况下用中药,故而抗癌药应视患者情况,间歇地,或重或轻地使用。如化疗、光疗间歇中间,或血像中白细胞不很低时,中药抗癌药可多用些、用重些。反之,则相对地少些、轻些。以避免“虚者损之”。常用的抗乳癌药为山海螺、山慈菇、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蒲公英、香茶菜、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土贝母、猫人参、半枝莲、天门冬、王不留行、八月札等,并对见症辨证施治。当然,上面虽以扶正和抗癌区分用药,实际上很多扶正药都有实验中抗癌细胞作用,而抗癌药中某些也有扶正作用。因此不能作截然的划分。
乳癖的诊治,常见辨证分型甚多。余意以为,乳癖病因病机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不调等所致,故总在从肝从脾调冲任为主。一般逍遥散加青橘叶、娑罗子、郁金、路路通等均能见效。当时日较久,增生结块较坚者,则常以土贝母、炮穿山甲、山慈菇、红花、柴胡、法半夏、蚤休、鹿角霜、青橘叶、郁金、王不留行、夏枯草加小金丹多能见效。
图书名称:何任(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
图书作者:何任著
出版公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6月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wyc.com/qwlbys/10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乳腺纤维瘤会怀孕吗会不会变成癌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