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诈骗案告破,涉案金额近10亿
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28/4687762.html
澎湃新闻从公安部12月6日的发布会上获悉,近日,公安部与浙江等地公安机关打掉一个以海外医疗名义实施诈骗的犯罪集团,团伙以免费豪华旅游名义诱骗受害人到海外,医院体检、虚假解读体检报告,谎称受害人系患癌高风险人员等,诱骗受害人赴海外治疗、购买昂贵“药品”,进而实施诈骗。
目前,公安机关查获涉案人员余名,冻结涉案资金余万元,破获案件余起,扣押假药余箱及一大批涉案物品。
涉案金额近10亿
有人被骗余万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介绍,今年1月,浙江嘉兴市公安局接到群众王女士报案称,至年期间,她被嘉兴一美容院以免费出国旅游为名,诱骗购买名为“癌盾”的药品等方式诈骗余万元。浙江省、嘉兴市两级公安机关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案件侦办工作。经初步侦查,发现以大连思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首的犯罪团伙,涉嫌通过美容院寻找高收入、高消费受害人,再以免费豪华旅游名义诱骗受害人到海外,医院体检、虚假解读体检报告,谎称受害人系患癌高风险人员等,诱骗受害人赴海外治疗、购买昂贵“药品”,进而实施诈骗。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人数众多,涉及相关案件余起,涉案金额近10亿元。
案情上报后,公安部将其列为督办案件,部署涉案地公安机关迅速核查案件线索,强化联动,分阶段分批开展收网行动,全链条精准打击此类犯罪,彻底摧毁该犯罪集团。4月24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下,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吉林、北京、浙江等地公安机关统一开展集中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90名。此后,公安部继续组织分步推进案件侦办工作,湖南、重庆等地公安机关又相继抓获嫌疑人42名。至此,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名,扣押涉案电脑台、手机余部,冻结银行卡多张及资金余万元,查封假药仓库3个,扣押假药0余箱,彻底摧毁了该犯罪集团。
成本几百元“药品”
最高卖到近40万元
陈士渠介绍,经查,自年起,大连思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物色代理商,由代理商发展下线美容院,再由美容院物色受害人,进而实施海外医疗诈骗,并形成了一条“前期有优质客户筛选,免费旅游,诱骗出境,中期有医疗会诊,实施诈骗,后期有客户回访,制作网站,掩盖事实”的“线型”诈骗产业链。该公司将“优质客户”锁定在经济条件优越、身体健康、不懂英文,且非从事医疗、法律工作的人员;随后安排区域代理商和美容店将受害人带至美国、泰国等国免费豪华旅游,通过诱医院体检、在当地高级酒店举办医疗说明会等;进而雇佣假医生虚假解读体检报告,并谎称被害人有罹患癌高风险病趋向,向其推销所谓的国外先进抗癌药品“癌盾”,以及调节荷尔蒙、排毒等抗癌项目,通过收取高额费用实施诈骗。
在此过程中,该公司将不具备医生身份的公司销售人员包装成美国医疗机构执行医生、美国某生物医学院客座教授等,在对美容院前期收集的被害人身体状况、遗传病史、家庭财产和自主状况等进行分析基础上“对症下药”,以此诱骗受害人。经检测,所谓“癌盾”的主要成分为番茄红素和青花素。为规避监管,该公司通过国内生产,出口美国后再进口,将“癌盾”灌装入自行设计的外包装盒内,贴上美国原装进口标签。“癌盾”分为1号、3号、5号和9号等型号,分别以人民币9.8万至39.8万的价格出售给受害人配合治疗,而实际价值仅为几百元。诈骗得手后,大连思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代理商和美容院按预设的比例进行分成。
陈士渠说,近年来此类诱骗我国公民赴境外检查身体、治疗疾病进而实施诈骗的案件多发,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作,精心编制诈骗陷阱,掩饰诈骗手法,犯罪手段欺骗性强、危害大,严重损害广大公民合法权益。下一步,公安机关将加强分析研判、多措并举,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公安提醒
面对各种免费赴海外旅游体检的项目,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免费项目中的陷阱;
不要轻信海外体检医疗检测结果,对有异议的,要检查复核,防止被骗;
不要盲目追求进口保健品、药品,对确有疾病的,要征求医生的意见建议。
火眼金睛
识别虚假药品广告
虚假药品广告究竟都有哪些骗人的伎俩呢?中国科协第五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药学会合理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团专家、医院主任药师张继春为您揭穿骗局:
1.利用患者治病心切的心理,使用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承诺。如针对糖尿病是终身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怕麻烦的心理,虚假广告就称:“金牌国药百姓降糖”“改变糖尿病体质,告别终身服药”。
2.夸大治愈率或有效率,如“7天血糖平稳,15天血糖尿糖基本正常,1~2个月糖尿病定痊愈,胰岛功能恢复,其他脏腑功能完全正常,服药6个月,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各类并发症全面康复,永不再犯”。
3.贬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如“炮轰传统降糖药,彻底颠覆传统降糖理念”“糖尿病长期打针吃药等于慢性毒药”。
4.医院、名专家的信任,假借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的专家名义行骗。如伪造医院医疗援助活动邀请函征集患者:“免费会诊,签约治疗”,伪造签约治疗合同书;伪造专家资料:从网上下载专家相关信息,有的照片与专家对不上号,甚至把专家单位信息都搞错了,移花接木,混淆视听。
5.抓住老百姓迷信高科技的心理,如在产品中提出一些模糊的概念,如“死糖变活糖”等。
6.抓住老百姓治病想省钱的心理,推出多买多省钱的花招,引诱老百姓上当受骗。
徐骏作新华社发
面对这些虚假广告,老百姓怎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呢?张继春提醒公众:
1.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和药店购买药品,不要到流动摊贩处买药。
2.网上购药时,注意识别网站是否具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等。
3.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wyc.com/qwlbzz/11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辨别药品真假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