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甲状腺梭形细胞型未分化癌
北京根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病例分享----甲状腺梭形细胞型未分化癌
王洋--沈阳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病理室
临床资料:男,71岁,发现甲状腺肿物1个月。
取材所见:“右叶”灰白灰红色组织一堆,大小共10cm×9cm×4cm,切面灰白灰红质中,灰白区大小不详。
镜下所见:
免疫组化结果:
阳性指标:CyclinD1(部分+)、Vim(+)、CK(+)、Ki67(60%+)。
阴性指标:SMA(-)、CD34(-)、CT(-)、Desmin(-)、TG(-)、S-(-)、Bcl-2(-)、P53(-)、TTF-1(-)。
病理诊断:(右侧)甲状腺梭形细胞型未分化癌。
甲状腺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UTC):又称间变性癌(anaplasticthyroidcarcinoma,ATC),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在所有甲状腺癌中不足5%。
UTC也是全身最致命性肿瘤之一,死亡率超过90%,占所有甲状腺癌死亡病例的半数以上,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左右。
UTC全部或部分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可直接发生于甲状腺滤泡,亦可发生于分化好的甲状腺癌,此类细胞仅能通过免疫表型或超微结构辨识其上皮源性。
由于在形态学上UTC表现形式多样,与其他甲状腺原发性肿瘤可有部分形态重叠,甚至免疫与遗传学特点亦有重叠,因此其鉴别诊断非常困难。
UTC的临床特点:
多见于老年人,中位年龄为65岁,女性占60%~70%,通常表现为迅速增大的甲状腺肿块,易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逐渐出现压迫与牵扯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声带麻痹、颈部疼痛及呼吸困难。约1/3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邻近区域淋巴结及喉返神经受累,远处转移亦常有发生,最常见的部位是肺,其次为骨。
肿块的快速生长可导致甲状腺内出血及坏死,偶而引起甲状腺毒症及颈部剧痛,触诊时可发现颈部巨大肿块,结节状,质实有压痛。
UTC的大体特点:体积大,灰白至灰褐色,鱼肉样,常见坏死及出血,可有边界,但大多数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UTC的组织学特点:
取决于梭形细胞、鳞状或上皮样细胞、巨细胞三种主要细胞成分的构成,表现为以梭形和巨细胞为主的肉瘤样形态,以上皮样细胞为主的癌样形态,或两者混合,但其对患者的预后无预测价值。
梭形细胞往往密集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细胞异形明显,与真性肉瘤(纤维或平滑肌肉瘤等)
难以区分,亦可见血管外皮瘤样模式;肿瘤细胞亦可稀疏,出现明显的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如纤维瘤病或结节性筋膜炎),间质可胶原化玻璃样变,细胞异形不明显,但围绕血管残影的凝固性坏死、明显的核分裂像、完全蚕食血管腔都提示UTC。
巨细胞出现时,多形性明显,有奇异核、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散在分布于略小的单核样肿瘤细胞中间,分布呈实片状、假腺样或假血管样结构,核分裂像与坏死明显,类似多形性未分化肉瘤;肿瘤内常见显著的炎性背景,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类似富含炎性细胞的未分化肉瘤。骨、软骨、横纹肌以及对应肿瘤的结构都可以出现异源性成分,尤其表现为横纹肌、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分化时,代表了一种少见形态变异亚型。
在以上皮样细胞为主时,组织形态相对均一,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核圆,细胞排列成假腺样或实性巢片状,混杂有纤维性间质成分,在20%的病例中可见到鳞样分化,但往往与其他梭形、巨细胞成分混合。当上皮样细胞分化较差、巢片状分布、伴大量淋巴及浆细胞浸润时,类似鼻咽癌。
在肿瘤取材充分的情况下,往往三种形态的细胞成分都能发现,混合存在,尤以一或两种成分为主。
肿瘤往往呈浸润性生长,甲状腺滤泡成分可被完全取代或散在陷入其中,肿瘤可侵犯至甲状腺被膜外,累及神经、脂肪、血管及气管等。
形态学变异型:
鳞癌样或表皮样型瘤细胞分化呈鳞状上皮样,与普通鳞癌类似,细胞卵圆或多边形,界限清晰,偶见角化现象,核圆或卵圆,部分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寡细胞型类似木样甲状腺炎,呈浸润性生长,瘤内细胞稀少,梭形细胞类似纤维母细胞,核轻度异形,间质明显致密硬化,可伴有梗死,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破骨巨细胞型类似骨与软组织的巨细胞瘤,破骨样巨细胞散在于单个核的肿瘤细胞中,巨细胞为反应性成分,具有单核组织细胞表型。
横纹肌样型特征为大的多边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巢片状分布,黏附性差,核偏位,扭曲多变,异形明显,核仁突出,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包涵体样物。
淋巴上皮瘤样型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中见巢状、条索状的上皮细胞,核大,染色质稀疏,空泡状,核仁明显。
UTC的免疫表型:
CK:阳性率为40%~%不等,单一的CK染色结果常不一致,通常联合几种CK套餐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EMA:主要表达于上皮样或鳞样分化细胞(30%~50%);
Vimentin:在所有梭形细胞中都有表达;
Tg、TSH、CT及TTF-1:(-)
TP53:强(+)
UTC的分子遗传学特点:
①体细胞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PI3K,Wnt等)的几个节点。在6%~50%UTC的病例中有RAS基因突变,在乳头状癌常见RET/PTC基因重排,而在UTC中几乎未发现,类似的Braf基因突变发生率在25%左右,也远低于乳头状癌的50%。相反,PIK3CA突变率达23%,远高于其他癌。TERT启动子的突变发生率为33%~50%,尤其在Braf或RAS突变患者,可能在疾病后期进展中发挥作用。在25%~60%的UTC存在CTNNB1(β-catenin)突变,影响细胞黏附与上皮间质转化。除了促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也起有重要作用,
超过50%的UTC有p53基因失活性突变,而PTEN为4%~16%。
②染色体异常:研究发现UTC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与DNA拷贝量的变化呈异质性,尚无特异性结果,如3p、11q获得及5q缺失都是肿瘤发生的后期事件,且染色体基因组的异常与UTC的生物学特点及结局不完全相关。
③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涉及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沉默基因表达等,在肿瘤的去分化与增殖异质性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有关UTC的研究较少,仅陆续发现与分化相关的基因SLC5A5及NKX2-1甲基化。另外,在甲状腺癌中,组蛋白H3的乙酰化呈高水平,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改善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说明UTC存在明确的潜在治疗预期的表观遗传学改变。
鉴别诊断:
(1)甲状腺髓样癌的梭形细胞型,呈巢状排列,细胞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象及坏死少见,淀粉样物沉着,CT呈阳性。
(2)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梭形细胞或实性细胞成分,具有乳头状癌经典核型,且Tg阳性。
(3)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圆形,体积小,大小一致,表达CD45,不表达CK。
(4)转移癌,常为多灶,异型性较UTC小,大量肿瘤位于淋巴管内。
(5)软组织肉瘤,对诊断UTC有重要提示作用的是:
①肿瘤地图状栅栏样坏死(类似胶质母细胞瘤的坏死);
②肿瘤侵犯大静脉或动脉;
③免疫组化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峰,杜尊国,上海医药年第37卷第6期(3月下);
2、蒋尧瀛,姜成威,王结辉,张丽荣,王丽萍,临床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ClinExpPatholNov;32(11)
3、诊断病理学第三版
编辑及审核:林旭勇
校对:王士娜-08-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mwyc.com/qwlbby/9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灵魂到肉身三十岁,总会有一些值得记住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