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常识



乳腺增生常识

什么叫乳腺增生?

中医界绝大部分学者都将乳腺增生列入“乳癖”的范畴。乳癖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中藏经》,后世医家对本病的描绘已较为详细,如明·《外科正宗》中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为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正因为“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这段症状描述又很像腺纤维瘤,所以亦有一部分中医学者认为腺纤维瘤亦属乳癖范畴。为了区分,把腺纤维瘤认为系乳癖,而乳腺增生暂以乳腺增生症为名。

 生理性的乳腺增生症又可称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或称乳痛症。本病好发于30~40岁的妇女,正届性腺机能旺盛时期,如有黄体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紊乱,导致乳腺上皮的增生和脱落,便可发生本病。它的病理变化为末端乳管和腺泡上皮的增生和脱落,致使乳管膨胀而发生疼痛;乳管和腺泡周围的纤维组织亦有增生,或有淋巴细胞浸润,致使乳房可发生结节状肿块。由于这些改变与经前期的生理性乳腺增生本质上相同而不可区分,所以认为本症似难作病理状态论,而只能视为生理变化的一种残余现象。

病理性的乳腺增生症又称囊性乳腺上皮增生症,与上述的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虽都有上皮增生理象,但性质完全不同,认为是一种病理性的癌前期状态。本症亦好发于30~39岁之间,40~49岁之间其发病率到达高峰,而在绝经后即逐渐减少,以上的这些资料基本上来自国外。从近十余年来的国内报导来看,本症在国内的发病率大大低于国外。

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以及分型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相结,瘀滞而成块。

女性乳房随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生理变化而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使乳管及腺泡发生增生性改变,导致了“经前期乳房胀痛感”。但这种胀痛并不严重,时间也不过经前2~3天左右,一待月经来潮,这种生理性变化即消失,而恢复到原来状况,乳房胀痛随之消失。这一种生理性变化的过程,受卵巢功能的调节。其调节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所控制,主要的是雌激素与黄体素。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结缔组织生长,黄体素则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展,但黄体酮必需在雌激素的影响下才能发生作用。如果黄体功能低落,黄体酮分泌不足,而使雌激素相对过高,则产生这两者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就能使月经前的乳腺增生变化加剧,疼痛加重,时间加长,月经后的“复旧”亦不完全,从而日积月累,形成了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症还与冲任以及肾有关系。所经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亦可形成阳虚痰湿内结而致乳腺增生。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流产等等常是乳腺增生症常伴发的疾病,如治好这些妇女病,乳腺增生症也就自愈。妇女到了绝经以后,乳腺增生症也就不治自愈。所以,冲任不调实质上是乳腺增生症的一个主要发病原因。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分型甚多,不外乎肝郁气滞、气滞痰凝、血瘀痰凝、冲任不和、肝肾阳虚、肝肾阴虚等等。各家的意见虽不尽一致,但其病因病机都离不开上述的一些观点。

本病按西医病理分型,则分为乳痛症型、小叶增生症型、纤维腺病型、纤维化型以及囊肿型(即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等五型。

乳腺增生的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主要的是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两个方面。初起阶段常以乳房疼痛为主,并无明显肿块可扪及,如乳痛症。以后,随着增生的加剧,则肿块逐渐出现。但肿块质地较软,月经来潮后,肿块可消失或更软,在这一阶段患者就诊的主诉是乳房疼痛,如小叶增生症型。随着病程的长久,病理变化的深入,增生组织的增多,疼痛逐渐减轻,而肿块则逐步增大,质地变硬,如纤维腺病型、纤维化型等,这时,患者就诊的主诉以肿块为主,乳房虽有疼痛但较轻。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本病以乳房疼痛开始。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痰瘀互结而成块,则乳房内肿块形成,这也是病理变化深入的一种表现。

乳房疼痛的性质以胀痛为主。乳腺组织因增生、水肿,致使乳腺叶紧张而出现以胀为主的疼痛。月经来潮,增生组织复旧,水肿消退,则紧张解除,疼痛消失。疼痛比较剧烈,凡走路、跑步、骑自行车时引起双乳抖动的,都可使疼痛加剧;或乳房疼痛较剧,而又无肿块可扪及,痛无定处的;或偶有抽搐痛等,都属于气滞性疼痛。乳房肿块比较明显,质在较硬,疼痛不剧,但有压痛,痛有定处的,则属于血瘀性疼痛。

乳房疼痛发生的时间,在绝大部分患者都与月经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月经前7天、10天或半个月时开始疼痛,至经前逐渐加剧,经后减轻或消失。病程长的患者,疼痛往往无规律,有的除月经期较好外,其他时间一直有隐痛,有的月经前反而不痛,经后则疼痛剧烈。前者属气滞疼痛,后者属血瘀疼痛。肿块的形态,一般分为片状、结节状、条索状以及各种形态混合存在的形式。好发的部位,片状肿块常以外上方为主,条索状肿块则在下方部位较多,结节状肿块则在外上以及分散于各个部位为多,片状肿块在乳房脂肪较多的时候,常常扪摸不清,而在小乳房则比较清楚,在其边缘,能捏起片状肿块,表面一般平滑,但有的可扪及许多小结节,呈砂粒样隆起,大者可呈黄豆大,即通常称为“串珠”状。在结节性肿块中,常呈圆形、质软,有的则呈椭圆形或梭形、纺缍形等形态,表面光滑或稍感毛糙,临床上常误诊为“纤维腺瘤”,实际上,切除标本病检报告则为“纤维腺病”或“纤维腺病纤维化、瘤化”等。其鉴别主要在纤维腺瘤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呈囊性感,非常活动,常在检查的手指下滑脱,而纤维腺病虽有时表面亦光滑,但大到橄榄核以上时则常常呈毛糙感,而且两端有连系,常附于增生组织上,或者滑动度较差。肿块与皮肤、乳房后组织无粘连,可以推动。

乳腺增生病因与月经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对肿块的检查一定要在月经干净后一周内进行,这样才能较为准确。有时在经前疑为恶性肿瘤者,在经后变软、变小,完全是一个增生病。因此检查时一定要问清月经情况,否则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免引起误诊。肿块常双侧存在,但往往一侧比较明显,以左侧居多。

乳腺增生病还有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溢液呈淡黄色或棕黄色透明液体,量不多。

对乳腺增生病的诊断,除需详细了解病史以及长期积累的扪诊经验外,还可借助其他许多辅助检查,如钼靶X线摄片、X线静电干板摄片,B型超声显像、红外热成像、红外扫描以及冷光透明照等等,这些检查对乳腺增生病本身的诊断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主要是能排除其他疾病,尤其是与早期癌性肿块相鉴别。因此,对诊断不明的,疑为恶性的肿块仍以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为佳。

乳腺增生病与癌变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甚高。国外资料,尸检中有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占58%~89%,健康妇女乳腺X线摄影,其中87.1%有乳腺病。国内资料,30岁以上妇女本病发病率为38.8%~49.3%。表明我国成年妇女中几乎有一半人患有乳腺增生病。正因为如此,乳腺增生病会不会癌变,成了广大妇女以及医务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可能受医源性以及宣传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普遍地认为乳腺增生症是会恶变的。因此,不少妇女同志一经医师诊为乳腺增生病后,就背上了思想包袱。但究竟恶变率有多大,目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报导,国外报导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患癌的机会为一般妇女的2~4倍。有上皮增生伴明显异形者较无此改变者患癌的危险性高五倍。但多数研究发现乳癌切除标本并不支持乳腺囊性增生病有较高发病率的观点。近年来,国内资料认为,单纯性小叶增生并不会发生癌变,但在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的基础上则有可能发生癌变。这些资料说明,乳腺增生病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是有可能恶变的,但恶变率有多高,我国尚缺乏统计。其次,乳房癌的发病率从70年代到现在,大致上在20/10万~27/10万之间(0.02~0.27%)。如果说10万妇女中半数是乳腺增生病患者,那么它的恶变率也在0..4~0.%,看来恶变率还是很低的。基于以上一些认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扩大乳腺增生症恶变的可能,说得谈虎色变,把患者搅得思想包袱沉重,又要指出此病确有恶变的可能,谆谆引导患者服从治疗。

乳腺增生的预后与预防

预后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临床治愈,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缠绵日久,部分乳腺囊性增生病可因导管上皮由典型增生发展为非典型增生,继而有可能演变为乳腺癌,已在流行病学、病理形态学上有充分的依据。因此对乳腺囊性增生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应予足够重视,并积极采用一级预防措施。由于乳腺增生病易复发,故应定期复查,追踪治疗,以防癌变之虑。

预防

重视乳房病普查与自我检查,普查常能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避免外源性雌激素的摄入及慎服用可能引起内源性激素紊乱的药物和食品,治疗可能引起内源性激素紊乱的原发疾病。

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内治治疗:(1)、舒肝解郁、化痰散结用逍遥蒌贝散货六神全蝎丸(2)、调理冲任、温阳化痰用二仙汤和四物汤或和十全大补汤加减。但只是用药期间症状改善或好转停药后容易复发。二、手术治疗:手术局部切除影响美观及夫妻生活质量,病人较痛苦。三、外敷膏药治疗:用“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外贴。此疗法不太卫生病人不容易接受,虽可短期缓解症状但不易根治,疗效不确切。特色治疗

本人治疗方法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采用疾病反应点穴位割治,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内外并举、局部与全身兼顾的治疗方法,不仅使“淋巴结核、甲亢、乳腺增生”等治愈大大提高,而且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这一疗法对癌前期病变及癌中期有着特殊的疗效。尤其是对霍奇金氏淋巴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有着独特而神奇的疗效。本疗法具有花费少、无痛苦、治愈率高、无任何副作用、不用长期服药等特点。

更多资讯敬请







































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防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wyc.com/qwlbby/5079.html